365365最快线路检测中心|首页(歡迎您!)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慧等教师在《新华网》刊登理论文章

作者:张力发布时间:2024-11-13浏览次数:126

11月9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慧、张庆林、李乐霞三位教师在《新华网》刊发了题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的构建及实践探索》的理论文章。

文章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定位和实践不断被重塑,成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方案通过系统化整合,贯穿各教育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全方位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加强政策指导、资源分配和实施机制的协作;优化课程设计,结合学段差异,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整合社会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社会共识。

 

刊于《新华网学术中国》:https://xszg-pc.app.xinhuanet.com/work/1851471581034536962?type=original_cn

原文如下: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定位和实践范畴正在不断被重塑。当前,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和谐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等深层次议题,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方案,基于系统化和链条式整合,旨在将育人理念贯穿于各个教育阶段,使学生在不同学段的逐步推进中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如何建立持久且高效的机制,以确保各教育阶段的顺畅衔接、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并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生活,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策略,以期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增进民族认同感,凝聚社会共识。

一、构建全方位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构建全方位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聚焦政策指导、资源分配和实施机制的高效协作。各地应制定全面的政策文件,明确各学段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具体任务和实施路径,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在地方层面,教育管理机构需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区域教育规划,增进学校间的协作与沟通,构建统一标准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顺畅衔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设立专项监督和评价机制,以定期评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确保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目标的稳步推进。

各级学校内部应设立思政工作小组,跨越部门界限,形成由校领导核心带领、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工作委员会,汇集教学、德育、校务等部门负责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入讨论当前的教育需求和问题,明确相应教育实施计划,增强部门间的协作。此外,还应在工作小组支持下,加强教师间的跨学科研讨,通过联合教研活动探索在不同学科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确保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价值观引导。

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思政教育资源库,保障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各级教育部门应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适用于不同学段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基于国家统一标准,结合地方特色和典型案例,提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时效性。不同学段的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培训,分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形成跨学段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促进各学段教师的互相借鉴,从而系统化推进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获得一致的价值引导。

家庭和社会也应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中承担协同责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思政教育理念,增强家长的教育认知;同时可邀请家长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如红色教育游览、公益活动等,提升家庭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教育部门需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企业、社区等,通过设立校外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将社会资源有效引入校园,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从源头上看,师资选拔是关键的一环。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承担着价值观引领的使命,因此高校在招聘时需全面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构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坚定政治信念的师资团队。

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路径。鉴于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复杂的教育需求,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方案成为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训内容应涵盖思政教育理论、学科前沿动态及教育心理学,建立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综合培训体系。在具体形式上,建议采用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的多渠道安排,辅以案例剖析和实践教学,使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融会贯通。小学教师的培训应侧重基础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中学教师的培训应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传授技巧,大学教师的培训则需更关注政治理论与时事热点的融合。分类、分层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教育中准确定位,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连接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使其体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与心理需求。学校可与社会组织合作,为教师提供进入社区或其他社会机构实践的机会,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使教师在现实场景中获得感性认知。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教师教学的鲜活素材,有助于思政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使思政教育更具真实的温度与感染力。

三、优化课程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和各学科教学

课程设计应基于学段差异,明确各阶段的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确保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与各个教育阶段的需求相适应。小学阶段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观念和规则意识,教材中可增加生动的道德小故事、角色扮演等内容,通过情境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领悟道德的重要性。

在各学科课程设计中,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同样很重要。尤其是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通过思政内容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可实现无痕的教育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人性的光辉和社会责任。历史课程则可利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苦难和自强精神,例如,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抗战事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类课程应在教学设计中重视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数学课可以借助科学家的奋斗事迹,传达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化学课则可以结合实验教学,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体会科研的社会责任感。生物课中,通过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体育课程设计应关注竞技规则、团队合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公平竞争观念。通过学科内的深度融合,课程内容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还能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引导。

跨学科的主题活动课程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思政教育途径。将主题活动融入课程安排,通过多学科联动,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并深化学生对思政主题的理解。例如,以“抗战精神”为主题,学校可以组织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联动,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抗战文学作品,在历史课上观看纪录片,在艺术课上开展抗战主题绘画活动。学生通过多角度接触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视角下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不容忽视。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采用适宜且多样化的策略。小学阶段可偏向情境化、互动式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等,使思政内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融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引导。中学阶段可以引入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具体社会问题,通过课堂上的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逐渐加深思政认同。大学阶段则可采用更为开放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手段开展深度学习,逐步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实现了思政内容的深度渗透。

四、强化校内外联动,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

学校应与地方政府、社区、企业等外部力量建立深度、长期的合作,打造富有吸引力的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课堂外的真实场景中感受社会的运作规律与需求。学校可与社区合作,设立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项目,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和理解社会责任的意义,逐步建立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学校也可以联手企业设立职业体验或参观学习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实地职业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职业伦理观念。

不同学段的校外实践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匹配设计。在小学阶段,实践内容可聚焦生活中的主题,如行为规范、礼仪教育和环保实践等,通过公益活动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初步接触集体观念和社会意识。中学阶段的实践活动可以选择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场所,如红色革命纪念馆或科技馆,使学生感受社会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成就。大学阶段的实践则应与专业密切结合,通过和企业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中深入体验社会需求,逐步培养职业精神。各学段活动应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价值引导,通过情感、态度和认知的逐步递进,使学生在不同社会场景中得到多角度的思想提升。

结语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机制的构建,关系到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思政教育连贯性,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实践。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协同机制、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并整合内外部资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实践将得以深化。展望未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机制与资源至关重要,各级学校还需在理念层面不断创新,以培养具备独立思维、社会责任感和深厚家国情怀的新生代力量,为社会输送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